2017【家有小悟空】觀眾心得

第一場:

《講題:》龍困淺灘,他需要大山大海 主講:林麗美 教授

林老師用自己的經驗,二位孩子的分享,讓這一場講座不是仿造的理論,非常精彩的一堂演講,收穫滿滿一堂課,解決頭頂數百個問題。 決定轉學.運動,與孩子溝通,試著找出適合他,而不是我的。

羅女士

了解ADHD的孩子,核心關鍵:多做運動,不斷去尋找孩子的興趣在什麼? 對要帶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常識與智慧來做幫助。很棒的演講,謝謝麗美老師教授。

褓姆 許女士

對用愛陪伴的重要,運動的效益,印象最深。非常多的收穫,不單只是充電,更多的要調整帶小孩的方式。決定不讓孩子吃藥,加強運動。

陳女士

讓我對ADHD更了解,減少了一些刻板印象。決定對ADHD的孩子多些耐心。

學生王小姐

飲食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持續相信孩子做得到,鼓勵她。很好的講座,鼓舞家長看見希望。

林女士

 

第二場:

《講題:》「甩」掉過動症可能嗎? 主講:張麗雪 執行長

父母的穩定度決定一切,把孩子當成信仰。自病皆因氣逆。

周老師

平甩功讓自我平靜。試著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開始帶著孩子練習平甩功。

蔡女士

瞭解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協助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會試著和家長溝通和孩子分享。

黃老師

父母的愛,繼續綿延。多陪伴多關照。找到、看到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增加信心。會要褓姆多給幼兒蔬果,請家長在假日多帶幼兒運動。希望能再參加這麼好的講座。

褓姆    陳顏女士

真的很感謝各單位辦這樣的活動,讓我有幸可以接觸到。會想帶小朋友一起嘗試練平甩功。

吳女士

對孩子問題處理較有方向。對孩子需帶動自然藥物:規律生活作息(睡眠時間)和規律運動。

陳女士

決定幫助自己,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非常感謝主辦單位所辦的活動。

陸女士

覺得孩子最需要的是傾聽父母的愛。決定要增加自身知識,真正聆聽孩子的感受。

阮女士

用藥並不能幫助小孩需要身教與陪伴。開始練習平甩功,排除垃圾食物。可以多辦這樣的課程,很感謝!

醫療服務人員 簡先生

 

第三場:

《講題:》過動/要動/不藥動————- 為孩子留盞回家的明燈 主講:張素連 護理師

IMG_8351

愛是一切問題的解答。在就醫之前,我們還有許多努力空間,營養運動陪伴。決定找家長來多聊聊,溝通共同商量方法來幫助孩子。

方老師

護理師對孩子用心的付出令人感動,這社會若有更多的人用心付出,一定會變得更不一樣。

陳女士

醫療體制都快速評斷。錯誤的路不要再走。我想再更仔細觀察用藥後的狀況,並記錄孩子的狀況,提供醫生參考,進而慢慢停藥。

羅女士

 

第四場:

《講題:》藥不藥有關係?病不病誰決定?主講:游夙君 社工師

69274

之前有想參加荒野的活動,聽社工師談及園藝治療後,更想讓孩子去參與大自然
與體驗生命。

羅女士

對園藝治療印象深刻,決定回去教室旁的土壤,讓孩子開挖一些。聚集這些孩子做小團體遊戲。

方老師

利他能只是抑制孩子的過動症狀,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決定多幫過動學生安排戶外體驗活動。如校園菜圃等,從優勢能力增加自信,自信心及成就感,對任何孩子而言都十分重要。

李老師

知道原來過動兒可以不用吃藥,人與人的互動,父母的觀察包容,很重要!決定要給幼兒營養均衡,多陪伴與愛心讓幼兒快樂學習成長。

褓姆 陳顏女士

決定將來ADHD的輔導轉介會議中,提供ADHDd原因檢查單13項,檢核並排除ADHD的生理限制,比對個案學習適應不良的心理需求。

專輔心理師 趙老師

 

第五場:

《講題:》分心、過動不是我的錯?主講:蘇熙文 醫師

69280

 

聽了很多當事人(有相關經歷)的講者專家或家長分享,覺得有些反思經驗跟正向鼓勵很有幫助。 非常贊同謹慎用藥,還有家長要負起責任,用愛陪伴的想法,運動(平甩功)的介紹也很棒,自己很想試試。決定繼續加強讓孩子能每天運動,均衡營養,並跟家長宣導飲食睡眠及運動對小孩的重要性。感謝主辦及協辦單位用心籌備此講座,謝謝希望能多辦一些相關講座(進入校園)宣導正向支持這些孩子的觀念。

幼兒園教師 翁老師

 

豐富的內容,更了解除了藥物之外,另外可協助孩子的方向。決定想了解孩子的過敏原,是否造成孩子的困擾。

羅女士

 

收穫非常多,讓我更了解用藥要更小心謹慎。決定與孩子有更好的溝通。希望能續辦,感謝!

朱先生

 

以正向態度面對孩子的一切行為,決定讓自己更穩定,希望能多辦講座,推廣更多家長認識,也謝謝辦這麼棒、收穫滿滿的講座!

林先生

 

學習到好的觀念,陪伴,平甩功,對的去做,就對了。用藥之前有更多選擇方法,運動飲食營養… 大人的穩定度創造孩子的未來。繼續愛的陪伴,家長-學習-練習~前進。相信自己! 受益良多,感恩 !

自由業  王女士

 

實例很棒,決定用愛陪伴!

鍾女士

 

生理過敏會引起過動,有機會願意多學習。

托育人員 李小姐

 

許多新資訊觀念提醒自己;減少造成過敏引起的過動情形。決定增加孩子的運動 睡眠。謝謝人權協會成為父母親強力的後盾。

蔡女士

 

過動不是一種病,並非一定得用藥。用藥並不是最好的,也非唯一的方式。決定不用藥,多運動。

金融業 簡女士

 

醫師也是會說謊! 決定不讓小孩長期服藥。希望能收到活動資訊。

無名氏

 

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尚有很多更適性的方式來協助孩子。too much-tks!

決定讓自己有更多資訊、能力協助家長、孩子。Do something. 建議請教育部把類似今天上課的內容方式,也讓即將為人師表或已是學校老師,多多參予此活動~因為老師的引導及對孩子的態度很重要

補教 黃老師

 

 

謝謝此主辦單位,主辦這麼棒的活動! 希望能進入學校,給予老師此訊息。

 

褓姆 許女士

 

醫療系統財團化,予以用藥過快。每個人皆為獨一無二,各有發揮能力適合環境, 現今社會引導有限,導致容易被標籤化。此講座收穫頗多,這樣的觀念、知識能運用於自己的職場上和學生。

托育人員 林老師

 

<油>對身體很重要,<運動>對孩子重要。(決定推廣運動) 感謝主辦單位,非常用心的安排。

無名氏

 

從飲食營養先改善孩子的身體狀況,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獨特性,向社會局取得可用資源,絕不讓孩子用藥,陪伴孩子走過過動標籤。很棒的活動,希望給予更明確的方法或指導給有需要的人,不同意精神醫療的黑洞。

顧女士

 

 

不要給孩子太快吃藥。盡力找尋孩子的問題,讓他們選擇自己的標籤。

航空業林先生

 

非常有收穫。決定持續觀察孩子的行為,並重視他心裡的發展。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及各個專家們用心的分享! Thanks!

陳女士

 

用藥並非治療ADHD的唯一方式,對ADHD的小孩必須用心傾聽,用心陪伴。

感謝協會主辦這場非常棒的演講!

張先生

 

每場都很精彩—-觀念、營養、教育、運動、身心靈的收穫。用愛、耐心方法,不要打罵,從自己做起。請多開講座,感謝!

媒體 李小姐

 

蘇醫師的演講跟前幾年聽的一樣精采! 感謝協會舉辦一整天的講座,受益良多,希望有機會協會邀請各方專家,針對ADHD的孩子所採取的治療方法,用家長分享講座方式,讓身為不用藥家長的我,有更多方法去教育、協助我們的孩子!感謝!

 

王女士

 

原來油的選擇那麼重要。非常多收穫。決定1.檢視食物的選擇2.加強過敏控制3.陪伴運動。

劉女士

 

了解孩子特性 ,對於ADHD。先從飲食運動上改變。

專科護理師林女士

 

原來過動是有多項原因,要從愛的陪伴開始,不要再濫用藥物,讓寶貝們快樂的成長。會轉達給保母、同學、家長、親戚知道,ADHD要重新思考。總之,要好好愛的陪伴,吃飽睡好,快樂童年。蘇醫師言:正確的道路,未必是最輕鬆的!鼓勵新手爸媽,要好好愛護自己的寶貝,非常感謝!

褓姆陳顏女士

 

 

先用其他方式治療,藥物放最後or不要吃。食物、運動很重要。決定做過敏原檢定。

洪女士

 

 

 

 

 

 

 

 

校園菜圃方案之點滴【文/游夙君 駐點臺北市建安國小學校社工】轉發

園藝治療的最大特色就在它運用的媒介--植物--是個生命體,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會一直感覺到生命的變化:發新芽、長新葉、花開、花落,生生不息。

photo.jpg

當我們感覺到有個生命需要照顧、呵護的時候,相對的便能夠增加對自我的肯定。(黃盛璘,2007)而校園菜圃模式,透過播種、生長、除草、灌溉等過程,藉由照料植物使成員學習到合作與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在與他人分享的同時,也肯定自己的價值。

自103年起,有幸結合大願文教基金會園藝治療團隊與駐點學校合作校園菜圃方案,提供資源條件不足或缺乏機會的學員們,有一展演及新眼光看待自己的空間。

1020110ur00-1

初始與學員們一起從清除叢生雜草,認識土壤介質、調土、覆土、搬運空心磚等,雖然學員們邊做邊喊「好累、好熱」,最終仍能集眾人之力,完成菜圃建置,之後接續播種、澆水、施肥、疏苗、除草等,到後來享受小黃瓜、茄子、小番茄等採收的樂趣,參與觀察心得如下:

一、紓壓放鬆:

學員在搬土、調土、覆土等體力勞動及接觸自然的過程中,可達到紓壓放鬆之效。筆者在工作空檔,到菜圃除草、修剪枝葉,也常感身心承載的壓力獲得轉換。

二、創造正向經驗:

部分學員與班級同學常有衝突,在參與校園菜圃活動過程,有時也會發生衝突,此時便是輔導人員介入的時機,增加學員面對衝突時不同的應對方法。再者,方案結束後,參與方案經驗可成為延續輔導討論的素材或增能材料,有助創造正向經驗。

三、生命教育:

學員常會好奇植物、小生物等,例如:學員在採集及製作酢漿草球的過程發現非洲大鍋牛、盤古蟾蜍等,講師藉機讓學員認識學校生態。而蚯蚓堆肥可以幫忙解決一些有機廢棄物,例如剩菜剰葉,轉化成土壤的養分。課程安排蚯蚓堆肥體驗,唯學員們一時大意,未及時補充土壤裡的葉菜及留意土壤溼度,以致蚯蚓幾乎集體死掉,發現時一陣哀號聲,但也從中學習到作蚯蚓堆肥也要負起的責任,如果沒有照顧好,蚯蚓可是會逃跑,甚至死掉的。後安排重新養殖,使學員們在挫折中學習因應之道,活動過程有助學員認識校園生態,體驗生命教育。

四、肯定自我:

一同儕關係不良的學員對諸多昆蟲生物有所了解,常成為其他學員的指引,也樂於介紹及解說,創造了與班級不同的人際經驗;另外,一拒絕入班上課學員認真投入課程,但常酷著一張臉,經賦予小幫手的任務,協助幼兒園學生照護菜苗、澆水等,加上老師們的回饋而逐漸展笑顏,家長回饋其常開心分享菜圃活動點滴,讓該生有歸屬及成就感。

總結:

整體而言,校園菜圃方案實施,除須配合天候,學習接受生活具有不可預期的,具備彈性至為重要。學員在菜圃過程中學習照顧植物而鬆緩身心,甚且肯定自我及提升挫折忍受力,也能分享心得。而學校團隊及我也體驗到了照料植物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育,是輔導工作上的媒介,同時也滋養了學員彼此的關係及生活。

原文網址: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160524230635437

只要有填,人人有機會成為過動兒!|轉貼

日前在朋友的塗鴉牆看到這篇新聞「新北市率先全國推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量表評估及補助計畫」:

 

市長朱立倫表示,除了在國小二年級進行全面量表評估以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讓所有的家長正確認識ADHD並建立這個概念。除了要讓所有的家長接受以外,也要教育小孩用正確的態度面對,而不是教小孩排斥或隔離對方。除了關心自己的小孩,也要關心別人的小孩。讓孩子知道,社會有過動兒、亞斯伯格以及憂鬱症等各類的疾病,這才是正常的社會,然後加以正確的面對。

 

過動兒早療新北小二生今起免費篩檢

 

孩子經常不專心、粗心大意、易衝動,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新北市衛生局將於今天起,針對全市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免費篩檢及診斷評估計畫,家長填寫篩檢單後依得分建議,持單到十一家特約醫院鑑定,第一次掛號費及健保部分負擔由市府買單,估計可服務三萬六千多名學童。

 

 

 

誰來診斷?

校園充斥被診斷成過動兒的學生,當孩子有情緒問題、專注力問題、行為問題,三步驟跟馬上跟著來:身分懷疑、建議就醫、接受服藥,普及化的評估流程,最後給孩子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量表的使用得非常小心:問卷使用的語句(電話問卷還包括施測者說話的音調)、受測者對文字的理解、施測者對蒐集資料的使用…太多干擾影響測驗的判讀結果,因此具診斷效力的量表/測驗,施測者必須受過專業的訓練,在特定安排的情境下才得以進行,而新北市的這項措施,卻是由孩子將彌封過後的量表,帶回家給父母填寫。

 

兒童行為量表

照片 2

藍色的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在學校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無法專注細節的部份或出現粗心的錯誤

2.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3.看起來好像沒有聽到別人對他/她說話的內容

4.沒有拜法遵循指示,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並不是由於對立性行為或無法瞭解指示的內容)

5.很難安排規劃工作及活動、時間管理差、或東西亂七八糟

6.逃避、或表達不願意,或很難從事對於需要持續性動腦的工作(例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7.會弄丟作業或活動所需的東西(例如:學校作業、鉛筆、書、工具,或玩具)

8.很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9.在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的

 

橘色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在位置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

2.在教室或其他必須持續坐著的場合,會任意離開座位

3.在不適當的場合,亂跑或爬高爬低

4.很難安靜地玩或參加休閒活動

5.總是一直在動或是像裝了馬達似的動個不停

6.話很多

7.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或接話

8.在遊戲或團體活動中,很難排隊或輪流等待

9.打斷或干擾別人(例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綠色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發脾氣

2.與大人爭論

3.主動地反抗或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規定

4.故意地做一些事去干擾別人

5.因自己犯錯或不適當的行為而怪罪別人

6.易怒或很容易被別人激怒

7.生氣的及怨恨的

8.惡意的或有心報復的

 

量表為四點量表,完全沒有0分、有一點點1分、還算不少2分、非常的多3分,每一區塊只要超過2分,就建議將孩童帶去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

 

照片 1

 

量表所列出的觀察行為,發生的機率有多高?發生的程度是否視情境差異有不同反應,每個人對於粗心大意的解讀也有很大的歧異,緊張、對子女行為要求較多的父母,可能填出的數值較高,孩子相對被診斷為過動的機率也較高,若孩子比較調皮好動,核對下來賓果!最後的下場是:家長不斷被說服讓孩子服用利他能,變得昏昏沉沉、食慾不振,自然看似過動的狀況解除了。但孩子是過動還是好動?過動是一種病,還是一種被汙名化的行為表徵?過動是誰造成的?是生理先天上的限制,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能量無法抒發?

 

充滿限制的環境

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我看到的是僵化、枯燥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限制。台灣的小學課程有緊湊的進度壓力,老師得趕課,且課程內容多屬靜態,離孩子的生活很遠,班上若有比較好動的孩子,老師得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孩子因坐不住引起的情緒、人際衝突,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老師在上課時會拿著粉筆在黑板上畫,溫言軟語規勸得花很多力氣才能把孩子請下來,也曾經遇過英語老師播放CD,孩子看到按鈕就想按,嚴重干擾課堂進行。

 

你說是孩子的錯嗎?上課這麼無聊,有的孩子能自己找事做,一直到高中,我都經常在課堂時間發呆,隨手塗鴉、抓小蟲子玩、右手教左手寫字…發明很多不被發現的個人小遊戲,而這些孩子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遊戲,以度過枯燥乏味的課堂時間。

 

還有另一種孩子,下課時間不知道如何與同學正確的互動,我曾遇過孩子溜滑梯時喜歡把同學從上往下推、拿自動鉛筆幫同學打針、拿鐵夾揮舞不小心擦到同學的臉,學校導師得每分每秒盯著這樣的孩子,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倘若發生意外誰要負責?家長通常把矛頭指向導師,一個班級三十人或更多(我曾看過新北市一班多達三十四人,台北市師生比較友善,最低曾看過一班十六人的班級),一位導師要照顧這麼多的學生,往往分身乏術。

 

教孩子正確的觀念,但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也需要父母的努力,很多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習慣否認孩子的問題行為,指責學校老師教得不好、孩子在家裡不會這樣,但在家裡孩子只需要和一到兩位兄弟姊妹互動呀!正確的行為規範沒有給予立即的糾正,例如孩子對於想要的東西馬上給、孩子習慣打人沒有立即制止,再把孩子的行為問題通通丟給學校處理。

 

有病的不是孩子,作者楊佳寧(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景觀與環境規劃博士)

 

筆者在研究環境景觀、孩童戶外活動空間之際,發現有許多學術研究顯示,接觸自然環境也能治療所謂的「過動症」。美國作家羅夫(Louv)的得獎著作「林間的最後頑童──救救我們自然缺乏症的孩子們」,便網羅了許多環境教育學、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紐約州立大學的維爾絲教授(Wells)發現,不分貧富,居家環境多了自然綠意,孩子的專注時間就延長了。瑞典的研究人員比較兩家幼兒園,一家的遊戲區僅有矮樹和步道,且被高樓包圍,另一家的遊戲區在果園中,周圍是樹林和原野,結果第二家的孩子,無論運動協調度及專注能力都較好。

 

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行為問題一環扣著一環:精力無處發洩課堂坐不住課業落後造成學習成就低落,老師在台上講孩子有聽沒有懂、放棄進入課堂學習干擾課堂進行。

 

如果能提供友善的環境與課程,是否就讓孩子旺盛的精力得以發揮,只是讓孩子用藥,看似好像將孩子的行為問題控制住了,卻扼殺了這些孩子可能滿腹的創造力,我又想到杭士基(Chomsky)曾經說過的:乖巧聽話的孩子。

 

所謂學術有成就的人,都是因為過去聽從指揮,不去質疑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而被試圖塑造自己的權威給塑造了。因為順從、聽話、接受並執行命令而爬到很高的位置,那些思想獨立表示反對意見的人,往往被冠上「行為問題」的標籤很早就被教育體系給踢除:「你不得不採取某種方法來對付他們,把他們送去看精神科、或者讓他們接受特殊教育、或者把他們踢出教室,最後他們只能販毒或是幹別的。事實上,整個教育系統滿是各種形式的濾網,只有順從和聽話的人才能通過。」包括職業也是如此。

成功成為受人尊敬的那些知識份子不會想要去顛覆權力結構,而是服從於現有的權力結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那些喜歡唱反調的人不會被稱為知識份子,而是瘋子。

 

節錄自之前聽Chomsky演講所記錄的心得:America, Godfather and Noam Chomsky

 

有問題的不是孩子,不是學校老師,而是習慣便於操控行為的規訓世界台灣的教育體制,生產出一個一個無法辨識其樣貌的臉孔。

 

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在有限的環境下提供協助?

 

 

提供其情緒發洩的管道

有些被誤判為過動的孩子,其實只是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可能家庭中沒有人有能力傾聽孩子的聲音,當孩子做錯事直接被打罵卻不知道自己做錯的原因,也有孩子在目睹家庭暴力的環境中,複製了父母的攻擊行為,曾經一個被診斷為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欺負班上的同學,找家長來學校談,家長第一件事是開口表示:孩子就是欠修理,回家以後一定會好好的處罰他,家長需要被提醒,他正在用暴力制裁孩子的暴力行為。有孩子前一天看父母吵架,隔天來學校打同學,經過幾次的相處,透過繪畫、遊戲,提供任意抒發情緒的空間,孩子漸漸的能夠利用語言表達,說出生氣的感覺。

 

就讓他動吧!

也有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每天早上家長帶到學校操場跑兩圈,症狀便舒緩許多。許多行為問題的孩子讓導師頭痛的不得了,不能體罰,那就罰寫作業或禁止下課好了,但這樣的孩子讓他不動一整天,身體裡好動的精靈痛苦的不得了,強迫他忍耐的結果,往往會產生更大的破壞行為。讓他跑跑腿,幫老師的忙,找到機會讓他開心地動,在運動的同時大腦分泌的腦內啡,讓孩子動得開心,問題行為也相對能夠減少。

 

精簡版同步刊登於蘋果論壇:過動兒篩檢 極可能被濫用

原文來自痞客幫愛咖咖,如有冒犯請來信指正,將馬上刪除,謝謝!

過動兒童問卷設計有爭議 劉美芳:有強迫學童用藥之虞

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過動是一種疾病?」「過動一定要吃藥?」,新北市衛生局獨步全台,針對國小二年級在學學童,發放「兒童行為量表」,作為過動症狀的篩檢機制。但劉美芳議員服務處陸續接獲陳情案件,紛紛對該項篩檢提出質疑。劉美芳強調,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問卷題目設計過度簡略,同時也增加孩童用藥與誤診機會,況且服藥後產生的副作用,嚴重的後遺症恐不堪設想!

1400201558-278984644_m

劉美芳表示,問卷評量中,孩童在過去一週內「發脾氣」、「與大人爭論」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幾個問題累積下來分數很容易超過標準而被「建議就醫」,很擔心因為問卷的設計造成孩童誤診。陳情的家長沈珍妃表示,民眾本應相信醫師專業,但孩子就診後醫師竟直接開藥,他擔心會有強迫用藥的疑慮。

衛生局長林雪蓉指出,發放問卷的用意只是廣為宣傳,並無強迫孩童用藥,更無圖利藥商之企圖,且問卷得分高,不表示一定是過動症,仍需經過醫師進一步診斷才可判斷是否需要服藥。

劉美芳表示,陳情家長帶孩子就診後,醫師竟直接開立藥單,令人錯愕!質疑醫師是否有強迫用藥。劉美芳強調,過動兒症狀應該經長期觀察後審慎評估,從填問卷到就診用藥的過程未免過於草率。

劉美芳強調,過動應該是一現象,而非疾病。造成過動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諸如近視造成孩童容易分心,左顧右盼,也可能是過敏引起孩童皮膚癢,衛生局卻將各種不同現象認定為同一「疾病」,使用同一藥物治療。因此,建議延長過動症狀的觀察期至少追蹤半年,待老師或衛生保健相關單位評估認為確有必要再實施問卷調查,屆時超過標準才予以就診,一來可免除家長對問卷是否存有增加孩童用藥的疑慮,二來也可降低醫師因短時間觀察造成誤診的機率。

劉美芳指出,用藥本身對身體會造成負擔,能避免則盡量避免,孩童健康不能因小失大,希望市府在問卷設計與醫師用藥上能審慎檢討改善,才能解決家長心中疑慮,確實保障孩童健康安全。

公民人權協會蘇熙文醫師對大台北地區小學做了一項抽樣調查,指當學校發現有過動現象的學童,59間學校中有58間會轉診精神科或心智科醫師;就醫後被開藥的孩童占就醫者近77%,意即每四位孩童看診後有三位會拿藥包回家,與美國約24%被開藥的比例足足多了三倍,突顯台灣學童被浮濫開藥的嚴重性。

林雪蓉指出,醫師開的藥都是經過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可上市,用藥方面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亦無浮濫開藥的可能。對此公民人權協會蘇熙文醫師表示,核可上市的藥物在原藥廠的用藥說明中提到近廿種副作用,衛生局發放的宣傳手冊中卻僅提到食慾下降與失眠兩項副作用,這樣的藥孩童若吞下肚,傷害會不會比矯正過動症狀來得大?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毒害兒童/蘇熙文醫師 請大家一定要分享!!!

各位家長在看到這個標題時可能會嚇一大跳,怎麼可能會有人如此狠心地對待天真無邪的兒童呢?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正在你我身邊不斷發生,而且還是由權威的「專家」們「合法」地進行著。

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精神科醫師以偽科學式的「精神失調診斷與統計手冊」標上「過動症」的病名,然後被給予「治療」過動症的藥物,這些「專家」並且宣傳唯有服藥才能治好過動症,然而家長們卻不知道,他們的心肝寶貝正處在毒品的危害當中。

影片: 精神病學推銷藥品
http://www.cchr.tw/videos/making-a-killing/psychiatrys-drug-push.html

這些治療過動兒的藥物其實都是屬於「類安非他命」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安非他命毒品所有的副作用它都可能會出現。2001年8月,美國醫學協會期刊重申此類藥物的作用類似古柯鹼,而且效力更強。

精神科醫師宣稱此類藥物可以使過動兒「精神較集中」且「安靜」,其實這是它的副作用,卻被誤認為「療效」。它會限制腦部血流,使腦部缺乏葡萄糖,所以會有僵屍般的舉止,包括:情緒麻木、行為呆板,長期服用的兒童更會雙眼無神、失去創造力及活力,甚至很呆滯,表面上似乎很溫馴、順從,其實生命力早已遭到扼殺。 研究也發現,服藥的兒童在學業上的表現並沒有比較好,所以號稱能矯正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藥物反而損害了心智能力,使問題更形嚴重。

這類藥物自從問世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儘管精神醫界與藥廠都極力掩飾辯解,卻擋不住層出不窮的藥害報告與醫療糾紛。其副作用包括失眠、痙攣、頭痛、食慾不振、生長發育受阻、視線模糊、肝功能異常、出血、免疫力降低等等。此外會造成精神上的異常,例如:激動易怒、個性改變、冷漠孤僻、沮喪及被害妄想,所以美國食品 藥物管理局就在2005年 7月 1日發布公告警示全世界,過動症藥物會引發「精神病副作用」:幻覺、出現自殺想法、精神異常舉止,以及攻擊性暴力行為。

可怕的是它也會造成心血管危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4年8月提出一份警告,指出過動症藥物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暈厥、胸痛、心律不整、 心肌肥厚、動脈瓣膜異常等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暴斃。事實上,加拿大衛生署已經因為有許多兒童突然死亡的案例報告而禁用數項過動症藥物了,美國政府也正在評估中。

影片: 「副」作用
http://www.cchr.tw/videos/making-a-killing/side-effects.html

目前國內過動兒的用藥風潮在精神科醫師及藥廠的推波助瀾下正方興未艾,對照國外慘痛的事實與教訓,各位家長務必要三思,讓我們寶貴的下一代冒如此大的風險去服用效果不彰且會成癮的藥物,是不是太不值得呢?

若已服藥的兒童不可突然停藥,須在非精神科的專業醫師輔導下逐漸停藥。

欲取得更多訊息,請參閱新新聞出版社出版的《為藥瘋狂》或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中文官方網站: http://www.cchr.tw

PS: 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在台灣內政部的正式註冊名稱為"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簡稱"公民人權協會"。

【別動輒餵孩子吃藥】作者:蘇熙文 醫師

在媒體上,不時會看到兒童心智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師大談過動兒症狀,以及吃藥會改善症狀,所以父母和老師可以不用那麼辛苦。

adhd-kids
但是身為醫師及公民人權協會的秘書長,我在此嚴正地呼籲,愛孩子的父母親和老師,請不要讓孩子吃任何一顆、任何一種過動症的藥物。

在台灣,常被開立的過動症藥物有【利他能】、【專思達】和【思銳】。家長從醫院拿到的藥包上,副作用常只印出:食慾不振、失眠、頭痛、胃痛。這些副作用看起來並不嚴重,而且開藥的精神科醫生可能會加上一 句:吃一陣子藥後,這些反應就會減少或不見了…….。

真的是這樣嗎?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些醫生做了選擇性的陳述,他們沒有提供足夠的相關資訊給家長,已構成法律 上的告知瑕疵,剝奪了家長的知情同意權

以上三種藥物【利他能】、【專思達】和【思銳】,在醫院或診所的藥局內,是以紙盒包裝,盒內都附有一份上千字的說明單。到了領藥人的手裡,才變成散裝,說明也只剩藥袋上的兩行字。

來自藥廠的利他能和專思達說明單上其實是這樣寫著: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腦和脊髓),第三級管制藥品,化學結構與安非他命相似。

什麼是管制藥品?是具成癮性麻醉藥品和會影響精神狀況的藥品。什麼是安非他命?是二級毒品。在利他能的副作用列表中,「常見」的反應有:心跳過快、心悸、心律不整、血壓與心跳改變。請問開藥給小寶貝的精神科醫生們,有提到以上資訊嗎?藥商在藥品說明單上,甚至用加粗字體,紅色框線標示出警告,這種藥,只要一般劑量,就曾經造成心臟結構異常的青少年及兒童猝死。

美國兒童神經專科醫師 包曼(Fred Baughman, Jr.)曾提出報告:「下面提到的兒童都已不再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他們都死了。

1994年到2001年,我被正式或非正式地邀請去檢視下列的死亡案件,以提供醫療或法律上的意見:

@史蒂芬妮,十一歲,被給予興奮劑而死於心律不整;

@馬修,十三歲,被給予 興奮劑而死於心肌疾病;

@馬可利,七歲,被給予興奮劑與其他三種精神科藥物而死於心臟停止;

@塔維斯,十三歲,被給予興奮劑而死於心肌疾病;藍蒂,九歲,被給 予興奮劑與其他數種藥物而死於心臟停止;

@卡美隆,十二歲,被給予興奮劑而死於嗜酸性白血球過多症候群(白血球異常增多)。

為了『治療』一項根本不存在的 『疾病』,這是相當昂貴的代價。」

在台灣,本協會今年也曾接獲一件服用過動症藥物的女童猝死事件。

今年六月,丹麥奧胡斯大學團隊一項研究結果出爐。他們追蹤八千三百位診斷為過動症並且服藥的兒童,其中百餘人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搏驟停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症狀。統計顯示,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人,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症狀的風險,較未服藥者高出二倍。

過動是種「症狀」,就好比發燒是種症狀。表象的症狀背後有著各種不同的真正原因,然而精神科卻利用「表決」通過的主觀診斷標準將其變成一種「疾病」。 過動症的藥就像退燒藥一般,服用之後,表面上的症狀被抑制,「看起來好像有效」。

但是退燒藥並不能治好發燒的真正原因,例如肺炎或蜂窩性組織炎等等;利他能等藥也無法處理過動的真正原因,例如過敏、貧血或對學習興趣缺缺等等。

餵孩子吃藥已成為一股狂潮,然而孩子調皮,充滿好奇,像永不停止的馬達,究竟有什麼錯?小孩本來就是這樣!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是誰無法認同孩子本來的面貌?錯把正常當有病的現象,本身才是種病態。

(提醒民眾,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千萬不要貿然停藥,因為可能發生嚴重的戒斷反彈症狀。有意幫孩子戒斷藥物的家長,建議洽詢協助戒斷有成的醫師,獲得逐步斷藥的建議和指導。)

原文來自蘋果日報

學到互動理論:鬆散要素、環境啟發力【家有小悟空】2016年民眾會後感想

大人要給小孩自由玩耍,給時間、給空間及夥伴。家有小悟空
大人要給小孩自由玩耍,給時間、給空間及夥伴。家有小悟空

教育是要用愛心+耐心的教導,而不是輕率地用化學藥物。許多的症狀並非單一型態,常常是有併發的症狀,我會抽空去了解藥物和食品的可替代方法。

許多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之一其實是家長的改變,平常要多用心跟小孩溝通、詳談。學到互動理論:鬆散要素、環境啟發力。大人要給小孩自由玩耍,給時間、給空間及夥伴。這個研討會資料眾多,建議能有管道看到錄下來的影片。

——陳先生

研討會內容摘要:https://adhdmonkeyking.wordpress.com/2016/06/12/convention_adhd/

吃藥情形氾濫,小孩無罪,大人要轉念【2016 家有小悟空】民眾會後感想

單打獨鬥的家長很辛苦,相關研討會訊息需透過 line、FB、學校等宣傳。家有小悟空
單打獨鬥的家長很辛苦,相關研討會訊息需透過 line、FB、學校等宣傳。家有小悟空

從論壇中得到不同的觀點,新知負磁場。我們不能以大人的看法去對孩子投藥。這樣的研討會應結合教育當局,請資源班或有數位過動遲緩兒在班級的級任老師強制吸收新知,而非把學校當鼓吹吃藥的助力。

吃藥情形氾濫,小孩無罪,大人要轉念、反思,多給小孩發展的機會,有教無類,適性發展。這次研討會讓我深入了解,有了方向。主辦單位很用心,謝謝您們,辛苦了(感動)。

建議主辦單位:

1.單打獨鬥的家長很辛苦,相關研討會訊息需透過 line、FB、學校等宣傳。

2.應與學校結合、研討會、演講,請校長、督學等都應吸收新知課題。

3.班導師病理化貼標籤,教育資源要介入幫忙,但若都無相關新知,家長要面對2年賭注因換新老師。老師不該自我脫身把罪加諸小孩身上並昭告天下。

——過動兒家長楊小姐

研討會內容摘要:https://adhdmonkeyking.wordpress.com/2016/06/12/convention_adhd/

尋找除了用西藥以外的其他方法【家有小悟空】2016年民眾會後感想

感謝主辦單位協助了無助的家長。
感謝主辦單位協助了無助的家長。

對過動症的判定是要從多方面了解,如家庭狀況、生活作息、飲食等。我孩子曾吃過過動藥,以後要從身、心、靈三方面重新檢視,找出是否有改進之處。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尋求資源,尋找除了用西藥以外的其他方法,這次認識了許多專家及其他的治療方法,感謝主辦單位協助了無助的家長。

——過動兒家長韓小姐

研討會內容摘要:https://adhdmonkeyking.wordpress.com/2016/06/12/convention_adhd/

沒想到去公園散步可提升注意力【家有小悟空】2016年民眾會後感想

家有小悟空
「老師應奪回教育的主權」家有小悟空

得到了一個新觀念:西醫只能處理疾病部分,但亞健康、亞疾病部分需靠其他療法評估、調理。了解整合醫學之重要,原來負磁能有益健康,應該真正需要身、心、靈,整體照護,以後也想參與及接受整合醫學的學習與評估。

我也學到適當的綠環境有助孩子的發展,沒想到去公園散步可提升注意力。有位講師提到「老師應奪回教育的主權」,我非常認同。以後要忍住性子、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給孩子多點時間。

決定要戒糖、拉耳垂,有時間就讓孩子去公園走走。這個活動讓我對ADHD療癒的方向有更寬廣的視野與選擇。非常感謝協會提供這麼好的研討會內容,讓家長們也能稍有協助小悟空不須用藥的見識和力量。Good!

——過動兒家長郭小姐

研討會內容摘要:https://adhdmonkeyking.wordpress.com/2016/06/12/convention_adhd/